2025年3月2日至4日,孔子第79代嫡孫、至圣孔子基金會會長、中華大成圣先師孔子協會會長孔垂長一行赴安徽淮北看望宗親,開展宗親聯誼與文化交流活動,深入探討傳統文化賦能教育實踐及家譜續修工作,凝聚宗親力量共筑家國情懷。
參訪天一中學:傳承教育使命,培育時代新人
3月3日上午,孔垂長會長在安徽孔子后裔聯誼會副會長、淮北分會會長、天象集團董事長孔令發及天一中學校長林祥華等陪同下,參訪由孔氏宗親創辦的天一中學。該校由孔令發旗下天象集團與淮北市第一中學聯合投資2億元,占地200余畝,建筑面積超11萬平方米,于2005年動工興建,2006年建成后實現秋季招生,現有初高中班級85個、學生5000余名,是安徽省體育傳統學校、淮北市文明校園,并獲多所一本院校授予“優質生源基地”。
孔垂長會長一行蒞臨天一中學
校園參訪中,孔垂長一行實地考察了教學設施與校園環境,隨后出席在學校多功能報告廳舉辦的傳統文化歡迎活動。該校師生以拜師禮、古琴演奏、太極展演及《弟子規》吟誦等節目,展現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孔垂長以“學以成人”為主題發表致辭,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更應回歸“成人之道”:“教育需培養有道德判斷力的心靈與理解人性溫度的靈魂。孔子所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啟示我們,在科技洪流中需守護對美的感知力,保持思辨銳度。”他勉勵學子成為“科技方舟的駕馭者”與“文化精神的擺渡人”,并向天一中學贈送親筆題字的晶瓷孔子像,校方則以書法作品回贈。
特邀安徽書法名家楊劍鳴老師現場書寫作品贈予孔垂長會長
孔垂長會長向天一中學贈送親筆題字的晶瓷孔子像
來賓一行合影
宗親座談會:續修家譜凝聚血脈,創新傳承儒家文明
午后,孔垂長一行轉至淮北中泰國際廣場,進行了一系列參觀走訪。并在商場五樓的孔子學堂與當地孔氏宗親代表舉行座談。在參觀至孔子學堂的孔子像時,孔垂長會長帶領各位孔氏宗親代表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禮。
陶靜春總裁陪同孔垂長會長參觀中泰廣場
孔令發董事長向孔垂長會長介紹淮北分會的發展歷程
孔垂長會長在中泰商場孔子像前上香
當日下午,安徽孔子后裔聯誼會淮北分會在中泰商場五樓孔子學堂召開歡迎孔垂長宗主來淮看望宗親座談會,30余位宗親代表圍繞家譜續修、文化傳承等議題深入交流。
座談會現場
會議由淮北分會常務副會長孔令勇主持。孔令發會長致歡迎辭,深情回顧2003年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委員會原會長孔德墉親臨淮北指導修譜的往事,并介紹其創辦的天象集團以教育為使命,投資建設天一中學等多所學校的歷程。他表示:“作為孔子后人,傳承圣祖教育精神是血脈中的責任。”
孔令發董事長在座談會上講話
淮北分會副會長秘書長孔慶明、副會長孔建民從不同角度匯報稱,聯誼會通過媒體尋親、跨省聯絡等方式,已聯系淮北及周邊地區3000余名宗親,其中2976人錄入2009版《孔子世家譜》。孔令發個人累計捐資超460萬元支持修譜、助學及宗親交流,并牽頭組織10次曲阜祭祖活動,參與人次逾300余人次。此外,淮北分會設立宗親基金會,推動公益事業。
座談會上,孔一凡、孔鋒、孔慶才等宗親代表分別從文化傳承、家譜續修、宗親聯絡、祖墓保護等相關情況進行了交流發言。
淮北孔氏宗親聯誼會顧問孔一凡發言
淮北宗親代表孔峰發言
淮北宗親代表孔慶才發言
天象集團總裁、孔令發會長夫人陶靜春分享了天象集團在中泰商場建沒孔子學堂的初衷。
天象集團總裁、中泰商場董事長陶靜春講話
知名傳統文化學者張裕富就孔子文化對淮北歷史、民風和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進行了講座。
淮北知名文化學者張裕富先生講話
至圣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孔衛東回顧了家譜續修歷程:自2022年孔德墉會長逝世后,孔垂長接續領導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并于2024年9月成立籌備組,推動家族文脈永續傳承。他強調:“家譜不僅是血緣記錄,更是彰顯儒家價值觀的文化載體。”
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協會副會長孔衛東講話
座談會上,孔垂長高度評價淮北宗親將傳統文化融入企業治理、教育實踐的創新探索,并提出三點建議:完善家譜分支檔案,深挖地方族史;結合淮北特色探索“儒學+產業”路徑;搭建平臺激勵青年參與傳承。他呼吁宗親以“修身齊家”為根基,以“推己及人”的胸懷,將儒家“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理念融入時代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孔垂長會長講話
孔令勇主持座談會最后總結:宗主的講話高瞻遠矚、情真意切,既有對家族團結、宗族和睦的殷切囑托,也有對文化傳承的深邃思考。我們定當銘記教誨,以德修身、以文傳家,不負宗主厚望,不負先賢遺風!
淮北宗親會常務副會長孔令勇主持座談會
活動之前,孔垂長與孔令發共同為《孔子世家譜·淮北卷》及“孔子學堂”孔子像揭幕,象征家族文脈與儒家精神代代相傳。
孔垂長會長與孔令發董事長共同為《孔子世家譜》安放在孔子學堂揭幕
孔垂長會長向孔令發董事長贈送《至圣先師象》
陪同參訪的至圣孔子基金會執行長陳泰旭、副秘書楊健等表示,此次淮北之行彰顯了孔氏宗親以文化凝聚共識、以教育賦能未來的實踐,為傳統文化當代轉化提供了生動范本。